close

你拿什麼定義自己.jpg

這本書是組織學大師Charles Handy寫的,老實說學生時代他的作品我一本也沒讀過,當初買這本的原因,依稀是天下雜誌的專刊介紹,但當年的我對這類書籍沒耐性看完,擺久也就忘了。直到上週三才又找出來,突然覺得我應該看這本書來慶祝自己生日,果然沒有讓我失望。

整本書就像簡單的回憶錄,卻也不像記流水帳從小到大把故事寫一遍,而是把他人生的每個階段、當時的想法以及對未來的影響分別陳述在各章,裡面看不到專業術語,也沒有太多高高在上的論調,平易近人到讓我覺得好像是和一個朋友的對話,我看到一半突然好奇「為什麼這本書要叫【你拿什麼定義自己】」,但看完閤上書後,終於理解到,作者從頭到尾都沒有說教的意思,而是要讓讀者透過他的故事去思考:你拿什麼定義各方面的自己。這個問題對三十歲、四十歲、五十歲…的自己每個階段也許答案會不一樣,但是如果可以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方向和目標,照自己的意思去生活,就不會盲從流行,生命就變得更有意義。

在最後一章Charles Handy用「我不知道參加我的葬禮的人,會覺得我這一生曾經好好活過嗎?」開頭,用「多數人在出發之始,抱著很大的希望和雄心,像我當初一樣,決心在時間的沙地上留下自己的足跡,到了最後卻安於耕耘自己的花園,…我做的事情是多麼微不足道,可是我去做的本身,是無比重要。」作了個有力的結尾,讓我重新認真想了想自己周遭的家人、朋友、生活…,我相信三、五年後再拿出這本書,想法應該又會不一樣了。

最後,摘錄書中部份段落:

「如果我們認為我們的些許作為能在浩瀚宇宙中產生任何重要性,或許都嫌傲慢。我們所做的事可能一點也不重要。…但我還是寫作,還是教書。…因為我要填滿那扇窗,要在死前發現自己的每個面向。」

我們一切的探索將結束於抵達原點,我們將首次認識那個地方然而,假使我們停止探索,那跟死亡有何差別?我還不準備這麼作。」

「文憑只是繼續學習的一個資格,是教育的起點,不是終點。」

「人類所發生的大多數狀況,都沒有課本上的標準答案可參考,而且每個人都不一樣,大多數時候你必須自己作判斷、自己下決定,然後堅持你的決定,只有在技術問題方面,會有專家知道得比你多。這是牛津一直想教會我的。」

「史丹福商學院的傑出教授李維特的說法更進一步:我們設計了一個怪異的,幾乎是無法想像的企管教育制度,把經此訓練的人變形為腦袋左右不均、心腸冷酷、靈魂萎縮的動物

「我們不應該把所有的道德決定都託付給政府,那會使政府擔負起它不想要也不該有的責任。」

「在一個沒有宗教的時代,我們不希望政府來填塞這個空隙、取得道德權威的角色,已經有跡象顯示這個情形正在出現,每天都有法律冒出來,規定我們要照顧子女、尊重鄰居…,處理的方法不是增加更多規定,也不是不准人對宗教信仰質疑,而是進行更好的教育,讓大家有能力自己思考」

「更讓人不安的是,我喪失了明確的身份。誰是這個新的韓第?組合式生活可以定義我的生活方式,但是至於我是什麼人、做些什麼,則一點也沒提。」

「全面的禮物經濟可能維持不了一週,但是當人感受到,足夠已經很多、更多是無謂的追求時,植基於足夠的經濟或許能成為風氣。」

「學生在組織裡被當作需要加工的原料,在幾個稱為教室的不同工作站遊走,受到檢驗、測試、分級,然後被送出去,這個過程通常耗費五到七年。」

「那些新的術語,是專業經理人、企管顧問、商學院,甚至某些管理大師提出的:組織再造、核心能力、即時生產、六個標準差、三百六十度回饋、客戶關係管理…這些只是偽術語的幾個例子,他們使原本不言而喻的事情變得很偉大。」

「假如我們用的詞不能表達我們的意思,最好改變用詞,而不是去改變詞的定義。」

『你最大的挑戰是什麼? 』我問,他的答覆讓我很意外。『使我隊上那些年輕的明星明白,他們打球的日子不到三十歲就會結束,想辦法引導他們為另一個事業生涯重新接受訓練。』」

「我猜想,要不了多少時間,許多人回顧自己正式工作的階段,會像我們現在回顧大學時期一樣,變成一個塑造身心的遙遠經驗。」

「多數人在出發之始,抱著很大的希望和雄心,像我當初一樣,決心在時間的沙地上留下自己的足跡,到了最後卻安於耕耘自己的花園…,伏爾泰還說:我做的事情是多麼微不足道,可是我去做的本身,是無比重要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assie Ch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